作為一個熱愛生產力工具的行銷人,我一直信奉著「筆記本軟體=第二個大腦」的教條。從我在Evernote度過的6至7年期間,我一直為層出不窮的問題給困擾:像是表格功能陽春、區塊編排單調、圖像剪輯要靠外掛等等。於是乎在2019年我做了重大變革:舉家遷徙至Notion。
正當我喜孜孜地享受著資料庫帶來的好處時,新的問題接踵而來:
沒有任何與其他服務掛鉤的API、中文在地化像米田共(據說後續會加強支持亞洲地區的版本,但何時實現Who knows?)、字體版面編排受侷限、自動化功能不佳等等。
時間軸功能已推出(類簡易甘特圖)
(時間點2019/10/14,據說時間軸功能”近期”會推出,終於在2021年Q1推出)
遇見Coda
某天日常在網路上漫遊尋找Notion資源時,被我看到這篇文章: 集成多種自動化服務,完全免費的在線文檔工具:Coda,搜尋之下也發現Coda有被拿來跟Notion比較,於是我就短暫地嘗試了十幾分鐘,由於全部文字皆是英文,我無法完整地看影片教學,就速速放棄了。
大約一兩個月後鏡頭一轉,因為手上有個專案需要大量新增日曆資料,且Google試算表一直無法實現與Google日曆連動的功能。(對,連Google文件商店也呈現無能的狀態)想起之前亂按時有看到Google日曆的Pack,就又回去摸索了一番。
去官網想下載時發現沒有Download選項,正當我嗤之以鼻時,我看到它可以安裝Chrome擴充功能,然後更神奇的在後頭──
它居然出現在Google雲端硬碟的連結服務內、而且可以跟其他Google文件一樣,以文件形式在雲端硬碟內被存取。
這代表什麼?代表全球使用雲端硬碟、擁有Google帳戶的廣大用戶,Coda都可能吃得到。
我已經對Coda的工程團隊佩服的快要五體投地了,設計團隊再加把勁,讓它的介面變得更好看,好嗎?
Coda的優缺點
作為一個Evernote六年經驗、Notion三個月經驗、Coda一個月經驗的生產力工具迷表示:我一點也不懷念Evernote、Notion雖然自動化體驗差勁但還是派得上用場、Coda的工程師我的膝蓋獻給你。
在這其中最大的關鍵點是:資料庫的功能比起表格實在是太強大了,Notion跟Coda完全沒有Excel或試算表的功能。
但表格能做的資料庫一樣能做;資料庫能做的表格未必能做到。
但是這代表Coda完美無缺、找不到缺點嗎?
答案是:No。
優點
- 免費,It's free。(較多資料orPack需升級到付費方案)
- 所有的文件集中在一個地方
- Google雲端硬碟可出現文件,有Google帳戶即可用
- 名為「Pack」的API功能,各大服務像是:Google Calendar、Google Contact、Slack等等皆可掛Pack實現自動化串連
- 甘特時間視圖作為圖表的一環,在各大服務裡(Microsoft的Office、Google Drive與Doc)也足夠獨特
- 自動化按鈕多樣且功能強大,有些功能可比APP上的按鈕
- 連結貼上後可跟Notion一樣選擇要以預覽視圖存在,且可自由變更大小
- 會自動儲存、文件歷史紀錄多如繁星,想還原就還原
缺點
- 中文教學心得資源極度缺乏,幾乎到0的程度
- 使用中文輸入法、或是(個人感覺)同一文件資料過多時會導致整個服務會崩潰,不太穩定,但可Reload
- 一般文字輸入像Google Doc跟Microsoft Word,這點跟Evernote很像,無法像Notion一樣可以自由拖曳文字/資料區塊作為同列2/3/4區塊編排
- 階層比起Evernote跟Notion較弱,只能分兩階層
- 公式太多繁雜、思維與傳統試算表差很大,入門門檻高
- 手機展示畫面體驗不佳,顯示資訊受限、讀取速度較差
結論
雖然我驚艷於Coda的自動化服務,但也不表示它可以完全替代Notion,我認為可以相輔相成,且取代一些Google雲端硬碟固有的服務:文件、試算表了。
而且從Coda的支援面來看:客服、論壇齊全,Pack還可以提出新請求,讓我對於它的未來發展性很看好,只要服務體驗變更好、減少服務崩潰頻率、語言在地化做好,付費方案的服務與金額又合理的話,我很樂意掏錢支持,就看Coda願不願意給我這個機會了。
Ps.筆者在2020/04/25更新,此時的Notion正式版依舊未推出Timeline視圖,曾經去信詢問只得到罐頭回覆,不知道還要等多久。
※推薦連結
如果您覺得此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不妨用以下方式鼓勵筆者繼續分享創作:
- 替此篇文章拍手,按住拍手鈕可以連續拍手
- 推薦註冊連結:https://coda.partnerlinks.io/ponr7r1ht5sx
可以使用此連結註冊,雙方都會獲得Points可以用超優惠價購買進階方案